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刘怡鹤实习生唐予璇)从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亮相春晚,到“具身智能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今年以来,具身智能一举成为最热门的新兴科技赛道之一。近日,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、浦江国际学院院长王贺升。作为机器人领域的知名专家,他认为,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落地要从场景出发,预计很快就能看到具身智能在特定场景取代人工。
IT桔子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国内具身智能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达114起,累计融资总额超145亿元,均超过了2024全年的92起和98亿元。
王贺升表示,今年具身智能的投资更热,也更具针对性了,相信未来几年里都会持续成为关注的焦点。AI大模型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,但社会期待的不仅是停留在虚拟世界里的智能能力,而是可以通过硬件设备,解决更多现实世界中的问题。
AI是具身智能的“大脑”,通过和灵活的躯体相配,机器人就能自主决策并独立完成任务。比如,家用机器人无需指令就主动完成服务。
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中最受关注的品类,但王贺升认为,人形未必就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,因为在许多特殊场景中,人形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,四足、六足、能爬进狭窄缝隙的小体型机器人等反而更适合。就像自然界有千姿百态的生物,具身智能也会根据不同任务、不同环境有各种形态。
“短期看,具身智能一定是率先落地工业场景,因为其需求、场景相对明确。”王贺升说,例如,在物流产业里,搬运环节已普遍由无人物流车取代人工,但在分拣与抓取环节,目前仍以人工或传统自动化设备为主,效率和空间利用率都偏低。经过环境改造,机器人正逐步接手这类工作。
长期看,日常生活的市场更大,但短期内,机器人在性能和成本上还无法满足需求。日常环境更复杂、变化更多,机器人的价格高达数十万元,人力成本与之相比还有很大优势。未来,只有机器人以可接受的价格并能“像人一样包揽家务”,消费市场才会爆发。
产业链方面,王贺升认为,未来机器人产业链可能和汽车产业链相似。对于核心算法,机器人厂商倾向于完全握在自己手里,更灵活的同时也不会受制于人。这对于研发团队人才和资金的要求较高。硬件则更多依赖产业链分工,即机器人厂商只做设计,具体的加工、零部件由多家供应商完成。
在王贺升看来,具身智能产业仍处于初始阶段,在软硬件层面仍需攻克大量挑战。例如,算法必须针对硬件做大量适配,具身智能与聊天机器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实时性。算法哪怕一秒的延迟,都会导致机器人动作卡顿、失稳,甚至直接“瘫痪”。
硬件方面,轻量化、灵活性等均是优化的方向。如能源方面,现在机器人大多依靠一块电池供电。供电系统需要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,提供更大的能量密度,以及较大的瞬时爆发能量。材料方面,机器人需要既轻巧又坚硬的材料,使整个结构重量降低,同时具备良好的强度,并且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。
当前,学术界仍是原始性创新的集中地,同时与产业界密切合作解决工程化的问题。王贺升表示,产业界创新优势越来越凸显:一是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入企业;二是产业界资金充足,在算力等硬件资源上有丰富配置;三是产业界直接面对场景需求,目标明确,更容易把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应用。
盛达优配app-股票在线配资平台-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